社區垃圾分揀員: 在廚余垃圾桶里“找茬”
垃圾分揀員正在工作
手里拿著長臂金屬鑷,掀開廚余垃圾桶蓋,在桶里幾番檢查后,從中挑出一塊被揉皺的紙巾,接著用鑷子扔進旁邊灰色的“其他垃圾”桶里……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西落鳳街社區,活躍著一支垃圾分類分揀員隊伍,他們不怕臟、不怕苦,整日蹲守在小區各個垃圾桶邊“找茬”,只為了讓居民們傾倒的垃圾找到它們適合的“家”。
“少清理一次,有的垃圾桶就溢出來了,這就是個不能停的活兒。”3月22日,正在內蒙古農行小區分揀垃圾的張永發忙里偷閑向記者介紹他的工作。今年65歲的張永發是一位熟練的垃圾分揀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將錯投入廚余垃圾的其他垃圾分揀出來。像張永發一樣的垃圾分揀員已深入到西街街道的各個社區,對社區垃圾進行二次分揀和清理。他們熟悉垃圾分類知識,作為與分類垃圾零距離的人,他們守護著垃圾由社區到處理廠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我們每天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工作了,確實挺辛苦的。因為要不停地在混裝的垃圾里分揀,這樣才能趕在垃圾清運車到達之前,將所有的垃圾分揀完成。”和張永發同為垃圾分揀員的郭繼娥告訴記者,讓垃圾各歸其位的同時,他們也通過桶邊指導、宣傳,帶動提高小區居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引導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
“人們垃圾分類的意識不斷提升,也許哪天我們就‘失業’啦!”郭繼娥笑著說,她也期待著自己“失業”的那天。
“我們轄區內總共有2900多戶,相鄰比較近的小區我們會配備一個分揀員,轄區總共是有11個分揀員。我們挑選分揀員時,將親和力作為重要的標準,大多分揀員會說方言,有生活經驗,講的話接地氣,更適合去跟群眾溝通。這樣分揀工作和宣傳工作可以同步進行。”西落鳳街社區主任任佳東介紹說,“同時希望每一位市民可以從心底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并能從當下的這一刻自覺做起。”
文/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王利軍攝影/梁良
此文章來源于:https://new.qq.com/rain/a/20210325A0210C00
提示:此文章知識已有人閱讀過!